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淺析 


                                                                                                       文/林淑女   20150924



十一月下旬佳士得秋拍預展的場子裡見到幾位近代名家為黃杰將軍與其夫人畫的幾幅圖出現在展場,據傳是其家屬釋出收藏,有齊白石、陳半丁、溥儒、于非闇、陳之佛---等,大千居士也名列其中,而以文人書畫作為餽贈品,大千所作寫意花卉疏果或山水畫賀壽的為數不少,憶起十月初與學生畫友群聚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的紀念展,場面的鋪呈與安排意外傳達一個藝術家在他的時代裡創造出的一種文化價值與歷史的意義,想起人們常說的「五百年一大千」的美譽,在現今藝壇真的還無人能出其右,是他幸運生對了時代,還是時代造就了他得以美夢成真,於身後仍為多數人津津樂道及仰望的先行者。由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作品的分期及品類分項觀看,從早期文人寫意書畫到敦煌人物圖像色彩的精鍊,再過渡到生活與物象寫生的理解,由印度到南美,南美到北美,從東方遊歷到西方,真正生活其間二十餘年,將萬里江山盡收眼底,由工寫兼具到潑墨潑彩,洗鍊的筆涵蓋了山水人物花鳥,創造一種異於傳統卻又極具有傳統意味的大千視界,展覽集四川、吉林、台北三個博物館館藏品聯合展出,把大千的藝術人生做一個概括性連結,讓喜愛者有一全面性的了解,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年來展出有關大千作品,無論是館藏品或是向藏家借展的作品,展出次數相當的多,量也十分龐大,因此藏品重複印製在各個主題性出版品也就習以為常,然這次連結四川與吉林兩博物館的藏品,豐富了仰望者的視野,也從中再次體會到一位藝術家的養成,是如此不易,造化賜予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讓生命在勤精進的過程中;智慧與能量釋放到極致,把握當下勇於創造,其畫作的質與量,不論是應酬、贈與、寄懷、亦或是展覽,大千所賦予畫的感知與故事性,還真是非常民所能做得到的,今就其幾件作品,淺析心中所感。

文人水墨與書畫逸趣   

大千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是以文人水墨風格進入藝壇,當時所謂文人書畫標榜的是以詩書入畫境的調性,作畫必賦詩,讓畫中境地成為可觀、可遊可居的好所在,即使是寄懷之作或餽贈朋友之畫皆然。這次展覽分為三部份,二樓左邊國家畫廊主場以敦煌壁畫人物為展示,走道右側展廳則是吉林博物館館藏呈列大千早期作品,以1930年代前後的水墨寫意風格為引線開場,後方長廊與左邊最內側展廳則展示大千後期作品,來自館藏。張大千(1899-1983)的繪畫啟蒙承自家學,母親與姐姐善畫工筆花卉,二哥張善子(1882-1940)比大千年長19歲,善畫虎,其寫意畫風與爽朗的性格,和喜結交藝文書畫界朋友,給予張大千性向上的影響頗深。上世紀20年代初期,大千於上海從前清名書家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習藝,因師門影響,習山水畫由明清的石濤、漸江等大家入手,由1932年《舟中看山圖》(圖1)的山石、苔點、松樹及水草畫法風格明顯承襲著石濤的筆意,款識:「狂名九說張三影,海內蜚傳兩石濤,不信麻姑能變幻,卻疑狡猾到吳曹,大千戲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