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芙蓉錦雞圖臨後感
前些日,國館水墨研習課,臨仿的趙佶芙蓉錦雞圖課程已結束,研習課原是以工筆水墨花鳥畫為教學題材,這次選擇臨古讓學員體驗前人繪畫的方式與過程,也讓個人有機會再ㄧ次與古人對話。
傳統花鳥畫,五代開始成熟,到了宋代已能與山水及人物三足鼎立,尤其到宣和時期,趙佶提倡了寫生精神,畫作完全依賴寫生而形成各自的風格,畫家面對物象的情、理、態都能細緻的描繪,記載中他曾要求畫家畫月季時能表現出四時,朝暮,花、蕊、枝、葉的不同,甚至《圖繪寶鍳》也曾寫記張戩「應奉翰林日,宋徽宗遣其乘舟往觀山水之勝」,重視客觀物象的寫實,因此畫家能「體物格法」,細心觀察生活,體驗日常,並注意到畫面空間的營造。
回觀這幅芙蓉錦雞圖,年代久遠,除了親題瘦金體詩句外,右下還有宣和殿御製簽名及畫押,應是趙佶滿意之作,遠處小葉子顏色有些已脫落或模糊,但整體氛圍依舊完好。
畫中取芙蓉花叢的ㄧ角,選擇已折枝的粗枝幹,安排錦雞的立足點作主視覺,以細緻挺勁的筆意,鉤勒出鳥足趾緊抓老枝並握的力道,錦雞眼神專注前方飛舞的雙蝶,形成了ㄧ種動勢畫面,感覺錦雞隨時有飛離的可能,畫芙蓉花時,畫者以側仰的觀看,只見頂上的花苞、及未盛開的花背與托萼,花葉枝幹畫法以勾勒填彩法,先在輪廓線內填上色彩,錦雞站立的老枝,線條較粗黑挺硬,前端花苞與細枝葉的輪廓則用細緻勻稱的線條鉤成,將老幹與嫰枝的線貭明顯區分出來。
芙蓉花為頂上叢生的花序,花苞與嫩葉齊聚在枝微前端,隨錦雞站立樹枝幹上的重力,畫面右前方的枝葉及花苞有微微的下沉感,左下方一叢小白菊,提醒了上下空間。
寫生中觀察整株花的生態細微處,還有禽鳥與雙蝶之間的關係,掌握了畫中的主體視覺,整幅畫生意盎然。
臨古中體驗傳統顏料的樸素與華麗之美,是一種意外的享受。
傳統花青,藤黃屬植物性顏料,較容易隨時間褪色或變淡,因此傳統畫中以墨或以土及石色,或蛤白作底色的畫,無論山水人物花鳥是古畫能保有相當程度色彩的質感與鮮度,留存至今的原因,如芙蓉錦雞圖,畫面色彩亮點全在錦雞身上的朱紅、黃、白、赭和黒,與身旁的綠葉枝幹,形成強烈對比。據專家說法,宮裡圈養的錦雞,在當時還是雜交混合種,才可能有白冠朱腹錦雞的集合體,畫中錦雞的輪廓墨線、絲毛及白粉,甚至於朱砂、赭土,依舊明顯,芙蓉枝葉有以花青調藤黃為綠,有以赭作底再上石綠的,還有以墨為底,再上赭及黃土,後再鉤紋脈的長尾羽,真的是集豐富色彩於ㄧ身。
另一個關注點,是葉子的顏色,因多層次打底、罩色(疊色)葉的暗層不易失色,花青雖是植物顏料,時間久會略變淡些,但只要是經混色成的綠葉,會略變暗綠,整體影響並不大。
隨著歲月流淌,對畫面色彩的樸實,有莫名好感,對使用傳統顏料的疑慮已然不存在,期待以實作結合各種不同的媒材,能有更多的新發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