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少翔在他的時代裡為美術教育播種做傳承的工作,也在曾經歷的藝術時潮中,組建畫會為公眾事務盡心盡力,讓傳統繪畫有了新的展望。1960年代初浙江美院院長潘天壽到瀋陽魯迅美院講學,對晏少翔畫藝十分讚賞,欲請往浙江美院執教,無奈魯迅美院不放人,終至讓生命中可能施展的另一個時空,擦身而過。文革時期晏少翔經歷被批鬥、勞改及下放的苦生活,但因心性沉靜,能放懷自適,走過文革的日子後更加休養生息,努力藝事,同時開啟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契機,風範是令人景仰。晏老高壽,享年一百,在北京畫壇被稱為是京派古典人物畫家,畫中,散發出的思古情懷,根源於對古典文學的喜好及有溫良樸厚的真性情,筆者思其一生藝業,稍談其人其畫。
晏少翔字晏翰,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歷城縣,祖父晏鶴庵執業中醫,愛好書畫文藝和音樂,父親晏澤田經商,晏少翔幼年從母親范淑蘭讀書寫字,受家庭影響童年即喜愛美術與工藝。1928年就讀北京市第五中學,高一時期因喜繪事,從趙夢朱先生學習國畫。1931年考進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就讀,那年18歲,參加了由金北樓先生所創辦的湖社畫會,結識畫友鍾質夫,鍾質夫是滿族人與晏少翔同年,擅畫花鳥,曾與陳東湖、金北樓、李鶴等學習兼工帶寫及沒骨花鳥畫。1934年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那年創作〈桐蔭仕女圖〉,展覽期間適逢胡適來輔大演講,參觀畫展甚為喜愛,展後由胡適收藏,據晏少翔公子晏國輝談起胡適收藏仕女畫的原因,原來是畫中少女極像他的小表妹,當下心生歡喜而求索,晏少翔先生得知,也就爽快的贈予了。
在輔仁時期晏少翔師從溥雪齋、汪慎生、關和鏞、陳緣督等名家指導,他的繪畫已有個人風格,且開始受到北京藝壇的注意。1935年5月晏少翔考入北京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院為第一屆國畫研究員,古物陳列所成立於1914年,是清末民初中國第一座宮廷博物館,陳列紫禁城收復後的前朝部分典集文物與書畫,集合了瀋陽故宮和熱河承德行宮的文物合併移入管理,在當時是一個對外開放參觀的博物館,武英殿和文華殿為陳列展廳,古物陳列所內有一個專門管理古書畫的部門,招收研究生專門作摹畫臨古的研究工作,同期考入的還有田世光、俞致貞、孫雲生、吳詠香、蕭建初、郭味蕖、鍾質夫等,一起在古物陳列所學習與研究,到1948年古物陳列所才併入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值得一提的孫雲生、吳詠香等因國共內戰隨國民政府遷居台灣,讓傳統水墨畫在臺灣有了深遠的影響。
在古物陳列所期間晏少翔得到黃賓虹、張大千的指導,臨摹大量的古典繪畫作品,獲益良多,也奠定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夫,同時期他兼任北京湖社畫會評議,參加湖社畫會國內外展覽,活躍於北京藝壇。由於他不斷的參與畫會聯展,顯現其熱愛藝術與對生命理想的追求,1933年與季觀之,鍾質夫組建“雪盧畫會”廣收學生傳授繪畫技藝,宣揚中國畫藝術,季觀之教授山水,鍾質夫教授花鳥,晏少翔教授人物畫,每年定期在中山公園春明會館辦畫展,吸引愛好繪畫的學習者加入雪盧,吳文彬就在1939年入雪盧畫會,師承晏少翔學習工筆人物,結下兩岸相隔五十年的師生情緣,當時吳文彬16歲,晏少翔26歲。那一年晏少翔又與輔仁大學校友季觀之、張其翼、李志鵬、陸鴻年五人共組「竹社」畫展於中山公園,以藝會友,增進彼此的情誼,之後連續三年和季觀之、張其翼合作畫〈羲之換鵝〉、〈梅妻鶴子〉、〈飲中八仙〉等作品,開啟以詩詞歌賦創作人物畫,使繪畫的視野更寬廣。
青壯年時期的晏少翔,專研工筆人物畫,基礎功夫紮實,並兼攻山水、松石、飛瀑及寫意花鳥,路子極寬,常與鍾質夫畫友合作花鳥畫,切磋畫藝,精進其兼工帶寫的花鳥技藝,同時也為王雪濤的花鳥,朱友儒的走獸及馬晉畫馬補景,增添畫的詩意,王雪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小寫意花鳥畫家,馬晉畫馬更是在1950年代的北京畫壇享有盛名,能為畫友補景潤色,在同儕中更顯現其開闊的胸襟和繪畫的多元性,足見他的畫藝與特長是北京畫家所認可和接受的。1946-1947年被選為中華美術會北平分會常務理事,積極參與北京國畫會的聯展和北京市的二屆美術展覽,廣結善緣,創作不斷,從此聲名大噪,並於1956年5月受邀為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與山水畫家白雪石、人物畫家黃均、陸鴻年等人在北京合作畫〈六一頌〉圖,期間並應邀臨摹張萱〈搗練圖〉(圖1)摹本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1 晏少翔臨摹張萱〈搗練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1930年代的北京畫壇,「京派」古典人物畫指的是善畫傳統仕女人物的畫家,當時以晏少翔、徐燕蓀最知名,人物線條刻畫細緻,設色技法各有專精,徐燕蓀用色明豔大膽,畫人物強調主題,背景簡單化,造型取法平劇旦角身段入畫,而晏少翔用筆細膩柔美,善於景物的搭配,有唐宋人物細緻的底蘊,極為溫潤典雅。生活中受其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對文學極其愛好,喜歡閱讀,常將古典詩詞中的意涵融入畫境,優遊自適的將所描繪的人物情意故事化,使場景有了深度,豐富畫的內容,形成他特有的表現方式。
1956年受聘到遼寧魯迅美術學院任教,那年晏少翔43歲,據楊德衡(遼寧丹東人)口述他當時就讀的是瀋陽市東北美術專科學校,晏少翔是他一、二年級的國畫老師,當時的魯迅美術學院前身還只是東北美術專科學校,以美術為基礎教學,到1958年學校擴充設備與師資陣容及美術課程的完整性,將瀋陽師範學院的藝術系併入東北美術專科學校,更名為魯迅美術學院。當時晏氏教學積極也認真創作,1957年春創作完成的〈紅樓夢〉四條屏,被人民美術出版社評定為優秀作品,發表在《遼寧畫報》上廣為宣傳。那年夏天率魯美學生戶外教學,到上海、蘇州、杭州的園林實地寫生,並創作以描繪亭園廻廊景物為主題的〈蘇州園林〉(圖2),雖非人物畫作,但可以看出先生作畫有全面性開展的企圖心。隔年再創作〈施耐庵著水滸圖〉被選入全國美展,精神振奮,1959年夏天繪製〈施耐庵肖像〉(圖3),將文人的幽微韻致表現得極為傳神,同時期仍為遼寧博物館臨摹傳為唐宋時代的古畫名作〈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圖4)、也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摹傳宋人〈斲琴圖〉等,從中體悟唐宋人物畫之經典與生動神韻。1964年更受中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之委託在北京故宮文華殿参與創作「紅樓夢」組畫,在日本展出受到廣泛好評。
圖2〈蘇州園林〉
圖3 〈施耐庵肖像〉
圖4〈虢國夫人游春圖卷〉
文革後,晏少翔回到學校繼續教學工作,心境更為沉潛,努力於繪事。1980年他加入「紅學」的研究,紅樓夢文學研究在那個年代是顯學,多數文學家、作家或文學院教授都以曹雪芹與《紅樓夢》為研究對象,成立的學術團體,屬於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總會設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內,分會則遍及中國各省,晏氏參加遼寧省紅樓夢分會,1981年10月他出席在山東大學召開的紅樓夢學術研討會,會後繪製〈黛玉調鸚圖〉,對其在創作古典人物造境的詩情畫意上,增添了幾許不與人同的韻緻和氛圍。除了紅學研究外,他也因臨摹古畫,往來遼寧博物館而與知名古物鑑定小組組長謝稚柳熟識,謝老對其藝術成就相當讚許,1988年夏天,謝稚柳參與中國書畫巡回鑑定專家小組,與其他成員啟功、劉九庵、傅熹年、楊仁愷齊聚在遼寧省博物館鑑定書畫。那年正好是謝稚柳80壽誕,晏少翔特地畫了一幅〈壽佛〉為其祝壽。謝稚柳也在晏氏1986年創作的〈蒹葭詩意〉圖(圖5)上款書:「蒹葭詩意戊辰夏在瀋陽奉題少翔先生妙筆。謝稚柳」,文人筆墨逸事成為一樁美談。
〈蒹葭詩意〉圖(圖5)
文學詩句詞曲入畫境
除教學外,晏少翔持續在1981-1982年間為遼寧博物館臨摹畫唐韓幹〈神駿圖卷〉及唐〈蕭翼賺蘭亭圖卷〉,摹古、創作與教學並進,就在這階段創作一生中代表性的作品。不免想起晏少翔與吳文彬師生倆隔岸合作於1992年以《紅樓夢》創作的〈湘雲醉臥〉,畫面構圖造景,蘊含一種情境和趣味,用筆細緻,設色婉約,極其淡雅,近80歲老畫家還能畫細筆畫,十分佩服。代表作品有1984年〈聽琴圖〉,1985年〈紅樓夢故事〉,1986年〈蒹葭詩意〉,1988年〈瀟湘館〉〈王維詩意〉,1989年〈聽琴圖〉〈觀音〉,1990年〈聽琴圖〉〈欲歸還小立〉,1991年〈隔花蔭人遠天涯近〉〈花香滿院〉〈高適詩意〉,1992年〈調琴圖〉〈湘雲醉臥〉〈花落人獨立〉,1993年〈寒香餘韵〉〈采梅圖〉,1994年〈未展芭蕉〉〈祝酒圖〉〈秋牧圖〉等。其中〈高適詩意〉與〈調琴圖〉(圖6)描繪女子微步的倩影或悠然調琴的神態,在氤氳翠竹及迷濛的景色下,獨自沉吟閑適,情態極為優雅,令人回味再三。
(圖6)
愛聽音樂,喜讀詩文詞曲的晏少翔也常畫梅花,而上述作品以梅為景創作的不在少數,如〈花香滿院〉〈寒香餘韵〉〈采梅圖〉等都以梅為主題,在他喜歡的古琴曲中,以梅喻士的〈梅花三弄〉最為其喜愛,詞道「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暗喻了梅的高潔清雅,也象徵其不畏嚴寒的堅忍節操,作品〈采梅圖〉(圖7)畫中繪兩女子立於雪中賞梅,紅白形影相映,點出明亮清曠的場景,著紅衣女子神韻恬淡悠然,欲折花的藍衣女子情態引人遐思。畫家以寫梅來象徵高潔的品格,其實有自勵之意。
(圖7)
而琴為聲之最清,將聲韵繪入畫中取其清,即成為晏少翔藝術思想創作的載體,藉由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聽琴的場景,展現畫者想要表現的境界與審美追求,不同時期的三張聽琴圖,感受畫家在創作過程心境轉折與變化,1984年〈聽琴圖〉,描繪穿著粉群紅衣的鶯鶯執扇傾聽窗內張生撫琴所傳來的琴聲,兩人表情凝神專注,似乎陷入癡迷的狀態,十分寫實。1990年作的〈聽琴圖〉,就省略了張生彈琴的部分,增加想像空間,畫鶯鶯一人執扇遮面佇立於梧桐樹旁假山石邊傾耳聆聽,在幻想與真實場景中,只能依著主角的情態動作,來想像其抿嘴專注投入於琴韻傳遞的時空中。反而1989年的〈聽琴圖〉(圖8),最為經典
,
(圖8)
捨棄所有景物,只有鶯鶯一人執扇遮面傾耳,衣飾色彩也有了變化,是著紅衣綠裙披著藍色披肩,主題全放在鶯鶯斂目傾聽凝神的形態上,感覺畫家刻意用了色彩較為厚重的藍與紅,在筆墨方面上半身的用筆較為疏放簡潔,以寫意法畫披肩,婉轉筆意廻繞直下,由手際到綠裙後方以墨成之,有飄動感,正好與下半身綠裙作細筆勾線的輕微弧線相互呼應,使鶯鶯執扇佇立的形態更覺靈動,這「聽」字,想像空間無限,由身形的輕擺拂動間,感覺像聲音的律動漂浮其中,無形地也將聽琴的感知散播開來,這幅圖是晏氏最喜愛的作品,堪稱為代表。
然而回看其作品,以紅樓夢文學情意創作卻是最多的,如以《紅樓夢》第17回描寫賈政等人走到瀟湘館前:「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眾人都道:「好個所在!」於是大家進入,只見入門便是曲折遊廊……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晏氏即以瀟相館(圖9)為景,選擇黛玉調鸚的情節創作,以芭蕉和竹為前中景,人物則掩映在竹石之中,竹是瀟湘館的標誌,也隱喻了林黛玉的品格。畫中的瀟湘館,氛圍雅致而幽静,正如賈寶玉為瀟湘館所題的一聯:「寶鼎茶閑烟尚綠,幽窗棋罷指獨凉。」襯托出人文詩情,那份悠然自適的閑趣,竹影婆娑的風韻及滿院的綠意,油然而生。上款由周汝昌題字,款識:「翠竹蕭蕭鳳尾齊,一襟幽緒畫欄西,小嬛商略調鸚鵡,待放湘簾金架低。奉題少翔畫家紅樓法繪。周汝昌書」另一幅圖〈紅樓夢故事〉與〈瀟湘館〉的意境相仿,描繪紫鵑調鸚的姿態十分唯美自然,與黛玉憂然沉鬱的靜思模樣,形成動與靜的場景和層次變化,使畫面活潑生動。款書請楊仁愷題記:「當戶每憎鸚舌笑,斷腸唯臂鳳牋吟,乙丑夏日奉少翔教授吾兄囑題仁愷敬書」(圖10),由真實的生活體驗,晏氏晚年心境的轉化,不僅擴展了仕女畫的內涵,也實有其精妙之
境。
(圖9)
(圖10)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憶起1993年、2005年兩度出訪東北瀋陽魯迅美院,都曾到晏少翔的石魚居拜訪,那時晏氏任遼寧湖社畫會會長,台灣工筆畫學會由創會理事長吳文彬帶領作為期八天的參訪,開啟兩岸交流的新頁,晏氏在民族心、兩岸情的使命催迫下,師生同心主辦起兩岸的繪畫交流展覽,讓遼寧湖社畫會和台灣工筆畫學會互動起來,1993、1994年還與吳文彬先生隔海合作畫,後作品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展出,並印製畫冊紀錄了兩岸的藝術交流和師生情緣永存的一段佳話。 晏氏生前除了精於古典工筆人物,也兼攻山水,而同屬於京派古典人物畫家又是同輩畫友如劉凌滄、吳光宇、王叔暉、黃均,還有擅畫馬的馬晉等人,在文革之後相繼離世,讓他繪畫路上頓失益友的扶持,可喜的是他能接受新的事物,思想隨著時代潮流前進,注重養生,喜閱讀,在90高齡初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廣泛吸收新知,閒暇之餘聽音樂,也看足球賽,對現代中國畫的日新月異都能認同。晚年的歲月住在魯迅美院家屬樓宿舍,如過往的生活,每日勤於筆耕,能在現實環境中找尋到自己
存在的價值,由他的山水畫〈王維詩意〉見到坦然的心境(圖11)。以《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及古典文學為創作基調,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其實也是他對藝術的審美追求,由生活的體驗與人生無常的定律循環,畫家能在時代洪流裡翻滾而不忘初心,其心境的轉化與安住,依附的就是他熟悉的文化底蘊所蒙養的精神力量,怎能不為他的善解而感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起落與轉換,潮起潮落,等待與面對現今多元藝術發展的殷切需求,求的是新也求變,但要如何保有傳統繪畫的特質能存續,且從中推展創發其無可取代的價值,實在值得深思。 (文登載2015、2月號 典藏古美術 No.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