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心情—夏秋之戀.凌宵
文/林淑女台北植物園位於南海學園區內,前臨歷史博物館,旁依台灣藝術教育館,
園區內,青樹蒼翠 ,百花爭姸,長期來是我教學寫生的後花園,每到夏季總會偷閒漫步其間看花賞荷,今年不經意發現水塘邊迴廊上一角掛滿串串朱黃色的凌霄花,直垂到離草地不遠,麻雀成群聚在蔓藤花葉下覓食,很是驚喜,原產於中國的花種常見文人入畫的凌宵花,不知何時移植到台灣,成為庭園籬架上或住家庭院牆面觀賞之植物。憶起二OO七年五月下旬,上海蘇州行,造訪蘇州名園,遊至虎丘山正好是午後時分,園內林木扶疏,這季節遊客並不多,池塘邊花草奇石圍繞,漫步臨水小徑,旁有太湖石佇立,見其倚水沉思之姿極美,園內多處名勝,皆有其歷史懷想,相傳虎丘是2500多年前吳王闔閭生前遊樂、死後埋葬的地方,其中孫武子亭、試剣石、千人石、剣池⋯也因歷代文人雅士之題詠,更增添遊人之思古幽情,不禁停下腳步,感受其中氛圍,意外的發現池邊有串串粉菊黃色花延著石頭邊垂掛到水面,姿態優雅,與今台北植物園內的凌宵是相同的花種,只是色澤稍淺淡些。虎丘園內的凌宵花,五月已盛開,倚著水邊卻是攀附在樹幹上佈滿,且纏繞垂掛而下,花形亮眼,映罩在水面,橙黃花影隨漣漪輕盪,讓五月的虎丘園增添幾許美麗。
凌宵花樹性強健,易栽培,花葉成熟時枝條藉莖節所發之氣根,貼附於牆面或籬架,甚至於攀附於大樹幹生長蔓延,每到凌宵花盛開季節,串串橙花相互顧盼,彼此對話,遠看簇擁叢生,近看花葉相迎,總是不寂寞,偶而私下低語,互敘情懷,讓人見之,常佇足品賞花的美。白居易曾有這樣的詩句形容它:
「有木名凌宵,擢秀非孤標;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託根附樹身,開花寄樹梢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一朝樹摧倒,獨立暫飄颻;疾風從東起,吹折不終朝;朝為拂雲花,暮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想來美麗的花不終朝,蔓生植物雖有凌風之姿,本質卻只能依附枝頭強顏歡笑,隨風飄搖,徒嘆奈何。今述之並白描畫法如下:凌宵花,花形像喇叭,別名:紫葳、爬壁凌宵,紫葳科,爬藤植物,葉為羽狀複葉,奇樹,小葉7-9枚,葉呈卵型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緣鋸齒狀,花為頂生的稀疏聚繖花序或總狀花序,長柄,光滑無毛茸;花萼筒狀,先端有裂片5枚,裂至萼筒之一半處,花冠漏斗狀鐘形,冠筒較短而闊,果實為蒴果,長如豆莢。
畫法:1.花冠筒狀淺裂五瓣瓣上有脈紋2.花冠正反側背各式,花苞各式3.花苞生長各式,蕊畫法4.葉生長組合式,藤蔓與枝葉畫法5.完成圖
花冠筒狀淺裂五瓣瓣上有脈紋
花冠正反側背各式,花苞各式
4.葉生長組合式,藤蔓與枝葉畫法
5.完成圖